當 Jidu Robocar 07 的一位設計師以極度不安全的速度呼嘯而過時,他平靜地向記者講述電動車 (EV) 的工作原理。一個誘人的功能是它的娛樂系統——他正在玩賽車遊戲(幸運的是,實際的汽車是靜止的)。電動車的許多功能都是透過語音命令控制的,幾乎沒有按鈕或旋鈕。它具有自動駕駛功能和運動型設計,其製造商聲稱,一次充電僅需 12 分鐘即可行駛 900 公里。 9 月初上市時,預計售價僅 22 萬元人民幣(30,850 美元)。 「這是駕駛的未來,」設計師一邊說,一邊把他的虛擬賽車撞到了欄桿上。
這款電動車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它得到了百度的資助,百度是一家經營中國領先搜尋引擎的科技公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巨頭涉足汽車產業,百度是其中之一。電信設備公司華為也已進入該產業。以其智慧型手機和家用電器而聞名的小米是另一個例子。 3月份,它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SU7。 8月21日,該公司宣布4月至6月季度銷量超過27,000輛;它的目標是到今年年底售出 12 萬輛。小米電動車業務目前在中國30個城市擁有87個銷售中心。
對西方科技公司來說,汽車一直是令人失望的根源。亞馬遜對 Rivian 進行了大量投資,這家電動卡車製造商自 2021 年首次公開募股以來,其市值已蒸發約 90%。蘋果公司在一個代號為「泰坦」的項目上花費了近十年時間和約 100 億美元,但在今年早些時候放棄了,但幾乎沒有任何成果。戴森(Dyson)是一家以吸塵器和吹風機聞名的英國公司,也曾嘗試開發電動車,但以失敗告終。
中國則不同,部分原因是該國的平均汽車購買者比西方年輕得多。中國許多人根據汽車的軟體和娛樂系統來評判汽車——中國電動車通常被描述為「車輪上的智慧型手機」。這使得科技公司更容易打入市場。很明顯,中國的幾個成功的電動車品牌都是由科技資深人士創立的。理想汽車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製造商之一,由網路創業家李響於 2015 年創立。 2014 年,何小鵬與他人共同創立了中國另一家大型電動車企業小鵬汽車,他的起步是軟體開發。
中國科技公司以不同的方式進入該行業。百度與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成立合資公司JIDU;該科技公司持有該業務 48% 的股份。這使得它省去了學習如何製造汽車的麻煩,使其能夠專注於提供語音識別和自動駕駛軟體等技術。對於百度的機器人計程車業務 Apollo Go,車輛同樣由紅旗和 Arcfox 等中國汽車品牌提供。
華為卻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作為銷售額的回報,它在軟體、硬體、設計和行銷方面為 AITO 品牌電動車製造商 Seres 等汽車製造商提供幫助。上半年,它幫助開發和銷售了20萬輛汽車。在北京主要商業街的華為旗艦店,櫥窗裡停滿了汽車,彷彿在嘲諷對面的蘋果專賣店。投資者紛紛湧入。
小米在成為一家成熟的汽車製造商方面走得最遠。該公司僅在三年前宣布了生產汽車的計劃,最初聘請中國汽車製造商北汽集團為其合約製造商。上個月,該公司獲得了中國政府的許可,可以自行生產汽車。這對該公司來說可能具有變革意義,該公司於 2011 年開始在網路上銷售時尚但廉價的智慧型手機,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領先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之一。汽車製造領域的成功也將為長期被指控抄襲蘋果產品的企業提供最終的平反。
儘管如此,盈利之路可能仍會崎嶇不平。儘管自動駕駛汽車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但監管障礙可能會限制該技術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每個新進者都加劇了本已惡性的價格戰。小米每年可能需要銷售 30 萬至 40 萬輛汽車才能獲利。華為表示,當汽車售價達到30萬元時,其汽車部門就實現了損益平衡;一些 AITO 目前售價為 25 萬輛。中國的科技公司已成為汽車產業的強大競爭對手。不過賺錢又是另一回事了。
© 2024,經濟學人報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來自《經濟學人》,經許可出版。原始內容可在 www.economist.com 上找到
在 Live Mint 上捕捉所有商業新聞、企業新聞、突發新聞事件和最新新聞更新。下載 The Mint News 應用程式以獲取每日市場更新。
更多的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