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選舉週期中,從未有過如此多的關於兒童稅收抵免的討論——許多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認可這一工具,作為幫助兒童和年輕家庭擺脫貧困的一種方式。
就在三年前,拜登政府提高了兒童稅收抵免,甚至讓最貧窮的家庭也符合資格,兒童貧窮率大幅下降。但擴張只持續了一年。國會拒絕續簽。
無論誰贏得周二的總統選舉,稅收抵免都有希望再次增加,但誰應該有資格的緊張局勢仍然存在。
民主黨尋求大規模且代價高昂的社會安全網擴張。作為總統競選的一部分,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提出大幅增加兒童稅收抵免。她不想透過退稅來提供福利,而是希望每月向父母付款,即使是那些沒有工作且不繳納所得稅的父母。共和黨人表示支持增加稅收抵免,但也擔心,對一些父母來說,這可能會成為不工作的誘因。
儘管經濟繁榮,但兒童貧窮在美國仍然普遍存在。 5 歲以下兒童是最有可能陷入貧困和被驅逐的年齡組,超過六分之一的 18 歲以下年輕人生活在聯邦貧窮線以下。同時,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食品雜貨、兒童照護和住房的費用都在上漲。
「擴大兒童稅收抵免是減少美國兒童貧困的最有效選擇,」關注兒童福祉的全球人道主義組織救助兒童會的克里斯蒂·格里森 (Christy Gleason) 表示。 「家人有要求。選民們對此有要求。
目前,兒童稅收抵免為家庭照顧的每個 17 歲以下兒童提供 2,000 美元的稅收折扣。繳納所得稅低於 2,000 美元的家庭獲得的福利較少,而失業的父母則得不到任何福利。
哈里斯將擴大稅收抵免作為競選經濟訊息的核心。她的競選夥伴、明尼蘇達州州長蒂姆·沃爾茲的簡歷中包括通過州兒童稅收抵免。
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在其執政期間將兒童稅收抵免額增加了一倍。他的競選團隊拒絕提供有關兒童稅收抵免計劃的具體細節,只是表示他將考慮大幅增加該計劃。
川普的競選搭檔、俄亥俄州參議員JD 萬斯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節目《面向全國》(Face the Nation) 採訪時提出了將兒童稅收抵免額提高到5,000 美元的可能性,以便更多的父母可以留在家裡陪伴孩子。但一些共和黨人一直對將其擴大到不外出工作的父母持謹慎態度。
肯塔基州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在八月份投票否決了兒童稅收抵免法案後表示,對於全職父母來說,這項福利相當於“現金福利,而不是工作納稅人的救濟”。
對於因殘疾或因照顧孩子或年邁父母而無法工作的父母來說,這場辯論的風險很高。許多人因為沒有收入而被排除在福利之外。
25 歲的坎迪斯貝克福德 (Kandice Beckford) 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她在華盛頓特區的霍華德大學醫院擔任醫療助理,當時懷孕使她病得太重,無法工作,迫使她辭職。
即使她有薪水,她也無家可歸,在朋友和親戚的家中穿梭。當她四月產後出院時,她仍然沒有永久的住處。除了聯繫社會服務機構和祈禱之外,她無能為力。
「我是一個虔誠的女人,所以我真的試圖把大部分事情交給上帝,」貝克福德說。 “這很令人擔憂,但我盡量不讓它壓倒我的生活和思考。”
貝克福德的故事凸顯了許多家庭——尤其是單親母親——在撫養孩子時面臨的經濟不穩定。如果她今年不重返工作崗位,她將沒有資格享受任何福利。
哈里斯的提案將使每個家庭無論收入多少都有資格,為有新生兒的家庭提供 6,000 美元的福利,之後為每個孩子提供 3,600 美元的福利。她希望按月付款,這樣家庭就不必等待報稅表。哈里斯計劃提高企業和最富有的美國人的稅收來支付該計劃的費用,部分原因是允許川普政府在 2017 年通過的稅收抵免到期。
身為總統,川普將兒童稅收抵免額從 1,000 美元增加了一倍至 2,000 美元,並提高了收入上限,允許收入不超過 40 萬美元的家庭享受這項福利。他的政府通過的兒童稅收抵免將於明年年底到期。如果下一屆國會和總統不採取行動,抵免額將回落至每位兒童 1,000 美元。
2021 年,作為《減少通貨膨脹法案》的一部分,喬·拜登總統將信貸額度擴大到每個兒童3,000 美元,6 歲以下兒童為3,600 美元,並向每個有公民子女的家庭提供,無論其收入如何。它使兒童貧窮人數減少了一半。但這些收益在到期後就被抹去了。
9月,貝克福德終於住進了馬裡蘭州的婦女及其兒童庇護所,並與一家社會服務機構取得了聯繫,該機構幫助她支付了新生兒帶來的許多費用,包括嬰兒車、汽車座椅、衣服和玩具。
當被問及對女兒伊納裡的夢想時,貝克福德列出了一份清單:她希望伊納裡比她更聰明,並獲得「最好的教育」。伊納裡已經超越了她的發展里程碑,貝克福德也很享受她的成長。
她最後的願望聽起來很基本,但事實證明,對貝克福德和許多其他美國母親來說,這是難以實現的。
「我希望她過著穩定的生活,」貝克福德說。
___
美聯社撰稿人喬許·博克對此報道做出了貢獻。
___
美聯社的教育報告得到多個私人基金會的財政支持。美聯社對所有內容全權負責。在 AP.org 上尋找美聯社與慈善機構合作的標準、支持者名單和資助覆蓋範圍。
版權所有 2024 美聯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重寫或重新散佈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