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Nov 5th, 2024
銀行研究稱亞洲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來適應氣候變遷並限制其損害



曼谷 – 亞洲開發銀行在周四發布的報告中表示,亞洲國家將因氣候危機而遭受比其他地區更嚴重的損失,並且在限制損失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和自然災害方面的支出遠遠落後。

報告稱,亞洲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融資需求每年在1,020億美元至4,310億美元之間。總部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區域開發銀行表示,這遠遠超過了 2021 年至 2022 年承諾用於這些目的的 340 億美元。

報告稱,2021年(綜合數據最新一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近一半,其中中國佔其中的三分之二,南亞佔近20%。這是因為,儘管人均排放量仍然遠低於歐洲、日本和北美,但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居住著約 70% 的人類。

報告稱,該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批准了氣候變遷條約,並提出了減少碳排放的國家計劃,但大多數國家仍然缺乏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明確路線圖。

報告稱,為了因應更加依賴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的趨勢,地方政府將在 2022 年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提供 6,000 億美元的支持。補貼使燃料變得更便宜,阻礙了向清潔能源的轉變。

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海平面上升速度約為全球平均的兩倍,如果南極海冰崩塌,該地區約3億人將面臨沿海被淹沒的風險。風暴潮的惡化也意味著中國、印度、孟加拉和越南將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平均每年損失達 3 兆美元。

報告稱,與此同時,氣溫升高正在損害工人的生產力和健康。隨著天氣變得更加不穩定和極端,這種情況還會導致熱帶氣旋和風暴的破壞力加倍。

報告稱,這些趨勢已經“鎖定”,變暖將持續數十年,儘管氣候“臨界點”的全部影響,例如海洋變暖導致極地冰蓋融化,尚未完全了解。同時,海洋和熱帶森林等通常會「捕獲」碳排放的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以至於它們透過森林火災和其他事件而成為碳排放源。

報告認為,限制和適應氣候變遷的好處遠遠超過成本。亞銀估計,到 2050 年,「積極脫碳」可以在能源部門創造 150 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到 2030 年,每年可以避免多達 346,000 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

據估計,在高排放氣候情境下,相對於沒有氣候變化,到 2030 年貧困人口可能會增加 64% 至 117%,整個地區經濟可能會下降約 17%。預計孟加拉、越南、印尼和印度的降幅最為嚴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進一步加深。

報告稱,最大的損失將是生產力下降,其次是漁業、洪水和農業。

但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可以採取行動減少最嚴重的損失,並以孟加拉的防洪避難所為例,截至2020 年,這些避難所將災難性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從過去的數十萬人減少到近年來的不到100 人。

報告指出:“氣候變遷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採取更強有力的政策應對措施,以盡量減少損失和損害。”

版權所有 2024 美聯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重寫或重新散佈本資料。



Source link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